食用菌栽培技术的发展(食用菌栽培技术的微生物选取)

作者:食用菌栽培 -
食用菌栽培技术的发展(食用菌栽培技术的微生物选取)
食用菌栽培技术的发展,已经成为许多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新途径。一般来说,食用菌种植应当是每亩的投入约3万元左右,只要土壤中的菌棒长势好,有足够的营养,就可以不用雇人采摘幼菇。
2、培养料发酵:选择优质的纯麸皮、玉米芯或花生壳,其含氮量约为7%、磷、钾为4.5%、氮为1.8%、磷为0.4%、钾为0.8%。将原料进行充分的搅拌,装入布袋、缸、盆中。在室内进行发酵,能够达到发酵目的。
3、接种:将料放入55°C、60°C的温水中进行搅拌,使得培养料的温度达到55°C-60°C。大约在10-15天左右,料的温度达到65°C-70°C,接种的菌丝就能够恢复生长。
4、出菇管理:在菌丝长满袋之后就可以将袋搬到菇房进行栽培。当气温达到23°C时进行通风,袋温达到28°C时进行降温。在发菌期,培养料的含水量为5%-8%,空气相对湿度保持85%左右。在出菇期间应该经常通风,使室内空气相对湿度达到85%-90%,注意在通风时不能把塑料袋直接用手扒开,以免影响到出菇。
5、采收:一般在菌丝长满菌袋后就可以开始采收了。具体的采收方法可以分多次进行。第一次采收的时候,菌柄顶端向下,然后将菌块拔除,这样可以避免塑料袋内的水分流入培养料中,影响到出菇。第二次采收时,这时将菌块从菌块中间去除,切去菌柄基部和上部的1-3片叶,将菌柄基部朝下,平放在畦中央,用手轻压,使菌块与畦面完全贴合即可。第三次采收时,一般在5-6月份进行。
六、病虫害防治
1、疫病
(1)症状:发生在近地表的叶片上,发病初期叶尖、叶缘及叶脉间出现暗绿色水渍状斑点,扩大后病斑边缘焦枯,病部组织变硬发脆,边缘呈黄绿色,病部以上枯死。
(2)防治:多雨季节,注意排水,降低空气湿度,及时病叶,割除病株。

相关推荐: